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不知其可”。可见礼仪于个人、于国家、于民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用处。 自古以来,忠孝礼义廉耻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我们有着丰富优秀的“德”“礼”文化,如《弟子规》有“财物轻,怨何生”“长者先,幼者后”“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果仁者,人多畏”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忠孝礼义廉的典范。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卧冰求鲤的王祥,头可断,身不可辱的史可法,“以不贪为宝”的子罕等等,他们身上充满了正义和力量。 然而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横流,社会充斥着很多不懂礼不重礼之人。如不讲诚信,背信弃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长幼有序;不懂廉耻,见利忘义……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罪犯不可能生下来就是罪犯,一定是一点一点变坏的。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都不能遵守,慢慢地就会违纪乱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他连礼义廉耻都不懂的,当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正如孟子所言:“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满口脏话、不尊师重友的学生怎会是专心听课、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学生?出了国门仍不忘在世界名胜留下“到此一游”的公民怎会是讲诚信的好市民?搞有偿家教,推销各种教辅资料的老师怎能为人师表?作风败坏、官僚主义思想严重的官员怎能够秉公办事、廉洁奉公? 为此,在推行依法治国和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同时,当务之急,要大力弘扬我们宝贵的德、礼历史文化。,让大家明是非,懂得何为忠孝礼义廉耻,并以此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一砖一瓦筑成高楼大厦”,只有每个人都从我做起,崇礼尚德,诚实守信,才能共同建设一个礼法相依、崇德重礼的和谐社会。(作者单位:望江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