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劲。”这是“时代楷模”李夏同志常说的一句话,这个“城里娃”与皖南大山的群众一处就是8年,用自己33岁的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笔者感到,学李夏、见行动,就是要学习他贴近群众、服务为民的公仆情怀。
从工作角度看,各级机关单位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地点、环境不同,存在实际可见的空间距离;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还有着不可见的心理距离。时下,大多机关单位与基层虽然存在空间距离,但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知无不言、感情很近;然而,有的单位就在基层一线,但群众见了干部绕道走,有了问题不敢说,有了意见不愿提,形同陌路、关系疏远。对此,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检视反思,积极转变作风,主动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首先要树立正确心态。当前,有的党员干部“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树得不牢,自觉履职、主动服务的口号多、动作少,甚至把自己当主人。罗荣桓元帅曾给机关的同志讲:“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多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自觉捧出一片真情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李夏同志为了克服和群众直接交流的“语言障碍”,用最笨的方法学习当地难懂的方言,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却成了群众眼中“说普通话的本地人”。我们学习李夏同志,就学他主动融入基层、愿意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朴素感情,真正摆正心态,把基层群众当亲人,以谦卑之心对待群众、以公仆之心服务群众、以敬畏之心尊重群众,甘当群众刮风时的一面墙、下雨时的一把伞。
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还要善于解开“心结”。实践反复证明:为基层送一分温暖,能调动十分动力;为基层解一个难题,能鼓舞十分士气。李夏同志生前总是带着两个包,一个背包里装衣服和生活用品,一个公文包里装着工作资料,一旦接到紧急电话,常常拎包就出发,无论白天黑夜、分内分外,总是随叫随到。学习李夏同志,就学他勤于为民办事,要竭尽全力帮助老百姓减轻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家庭压力,在基本生活保障、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纠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为群众真办事、办实事;学李夏乐于为民解难,要敢于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严查“蝇贪”,惩治“微腐”,有“黑”必扫,有“恶”必除,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主要是保持服务“心跳”。毛主席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李夏同志为了做好群众工作,有事没事就去老乡家串串门,了解第一手资料、掌握第一手信息,一次找不到群众,就去两次、三次;群众不在家,他就去田里,卷起裤腿边说事边帮着干农活。学李夏,就学他强烈的责任意识、常态意识,要与群众保持“热线”联系,见面问问、闲时唠唠、遇事谈谈,随时了解基层缺什么、少什么、愁什么、盼什么;学李夏做实“供暖”动作,服务群众、为民办事不摆“花架子”、不搞“一阵风”、不做“应景文章”,在落实制度、坚持经常上下功夫、使实劲。
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历史性要求、现实性课题,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全力以赴,还需要各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不仅要看表态的怎么样,更要看落实的如何,必须坚持说与做的统一、言与行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