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最后一公里”。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加强基层治理要用好“三面镜子”,让基层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架好“望远镜”,建立机制重长远。“不善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善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时代重任,必须顾大体、识大局,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四下基层、三访三促”工作机制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点,将问题解决在一线。共建“一带一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基层建立机制要结合实际,制定强有力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激励措施,不能让制度成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的“稻草人”。要时刻做到心中有“一盘棋”,明确职责和重点,科学合理地制定计划和目标,推动基层工作走深走实。
用好“显微镜”,查摆问题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减轻基层负担非一日之功,既有反弹回潮的老问题,也有隐形变异的“新马甲”,对普遍发生的问题深化专项整改,锚定“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用“显微镜”查找“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更加注重源头治理,纠正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和层层加码问题,推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村里的牌子减少了,干部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也少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
握好“放大镜”,化解风险促整改。“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常怀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坚持用“放大镜”查找风险,化危机于端倪,消隐患于未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监督体系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末梢神经”,要找准解决基层监督问题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把监督“放大镜”聚焦在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惠农政策、营商环境等领域,梳理监督任务清单,以“清单式”“下沉式”“点穴式”监督开展抽查检查,用好“互联网+监督”、信访检举等平台,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