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安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安庆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 > 宜城清风 > 廉史今读 > 详细内容

清风故事会|史介筠:不慕荣利 克勤克俭

发布时间:2025-01-06 发布者:望江县纪委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大号 中号 小号 ]

史介筠(1882~1960),原名月娥,号淑秀,安徽省望江县城东门人。幼年家贫,且受封建礼教束缚,未能入学。但在父亲史浔芳的熏陶下,史介筠对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利用做家务的间隙习字读书,10岁就能赋诗作对,被长辈们赞为“箩窠边念出来的女秀才”。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史介筠嫁入吉水宋绍濂家,丈夫是晚清廪生,在家设馆讲授经史,史介筠常在仅一板之隔的厢房内潜心聆听,从不懈怠。

1918年中秋之夜,史介筠丈夫在一次火灾中为营救学徒罹难。36岁的史介筠冲破封建习俗,在县城史家老屋首创女塾教书,收女学生10余名,深得学生家长好评。1919年,史介筠受聘为“望江县城区女子国民学校”校长。招收数十名女生,分年级教学。除主持校务和授课外,史介筠还兼做工友。经两年多的经营,学校虽已呈现蓬勃生机,但因经费拮据而宣告停办。

1921年秋起,史介筠先后又在县城西门、东门和吉水等地开办私塾,男女生兼收。为照顾贫家子弟读书识字,还增设夜班。日军侵占县城后,史介筠相继在吉水小学、省立太湖师范附属小学刘家山铺分校和祖师殿下何屋小学任教,后又在鸦滩帅家下屋一带教私塾。她的坚持让教育在战火纷飞中也没有中断,保障了当地孩子在艰难时期依然能够受到教育。抗战胜利后,年逾花甲的史介筠依然不改初衷,仍为桑梓的教育事业耕耘不已。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为望江的教育传承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史介筠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追求名利,勤俭自律,担任塾师时收费极为低廉。抗日战争前,每个学生每年只需缴纳学俸3至4吊钱和1斤灯油。抗战后,费用调整为每生每年缴糙米70斤。当亲友询问为何收费如此之低时,她以陶公五斗米和四吊钱的典故回应,幽默地说:“米多虫易蛀,钱少心自宽。”对于一些穷苦学生,她不仅减免学费,还会提供笔墨纸张等学习用品的赞助。

史介筠一生朴素节俭,穿着布衣,食用素食,以清贫自守。她自嘲为“一件蓝布褂,清风拂袖;两餐咸菜饭,淡茶为汤。”这种俭朴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影响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奉献。她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无论是富家子弟还是贫苦儿童,都应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史介筠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影响深远,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责任感的青年。她始终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信念,将个人的清贫生活与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展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她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

 


主办: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庆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中国安徽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东辅2楼 邮编:246005
    备案号:皖ICP备10006060号-1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2号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