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安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安庆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宣传教育 > 宜城清风 > 廉史今读 > 详细内容

清风故事会|“舒台”千古有余香

发布时间:2023-03-13   来源:潜山市纪委监委  发布者:宣传部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大号 中号 小号 ]

北宋仁宗皇祐三年,正当而立之年的王安石来到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市),就任舒州通判,从此与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安石在舒州短短的三年间,留下了许多勤奋好学、勤政为民的佳话,也留下了许多和舒州相关的优美诗文,这些诗文至今仍在古皖大地上流传。潜山城区有座天宁寨,喜读诗书的王安石曾在此筑起读书台,夜深人静,高台明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后人在其遗址旁建起书院,以激励后辈刻苦学习,亦寄托了对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的思念之情。

时光回溯至1051年的舒州。新任舒州通判王安石骑马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只见路面繁花野草压地,路边杂树荆棘遮眼,树后青山隐隐,雾气弥漫,时而蜂蝶引路,时而飞鸟惊鸣。虽是初夏,却似有凛凛秋意。舒州是大乔小乔出生之地,王安石一到,便兴致勃勃地寻访周公瑾与小乔的遗迹,但当地人却一问三不知。这情形让勤奋好学的王安石颇为担心,在这个偏远封闭的山林地区,“旧学从谁得指南”(《到舒州次韵答平甫》)呢?于是,他师从古人,在天宁寨的通判厅西侧筑起高台,建起楼阁,取名“舒台”。王安石每夜必在此读书,兴浓时竟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天,天长日久,百姓就把此情此景称作“舒台夜月”。潜邑令李载阳有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王安石置身官场,却不入俗流。到任之时,同僚为他接风,面对“荒野歌舞犹醉醒,水果山肴同酬酢”的同僚,王安石“自愧多病少欢颜,独负佳宾此时乐”(《到郡与同官饮》)。大旱之年,百姓求雨不得,无法耕种,身为地方官员,他忧心忡忡,在《舒州七月十一日雨》中他这样记载:“行看野气来方涌,卧听秋声落竟悭。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

疾恶如仇的王安石非常憎恨官府与豪强商贾相互勾结,剥削百姓。昔日的舒州“土沃人良耕”,由于地主兼并和酷吏“掊克”,王安石所见的舒州竟呈现出“百室无一盈”“市有弃饿婴”的情景。为探究弊政根源,他深入民间调查,看清了豪强兼并是造成国弱民穷的主要原因,也更坚定他后来入相变法的决心。他奋笔疾呼:“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有司与之争,民更可怜哉。”在《感事》《发廪》等诗篇中,他发出了“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尔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的呼喊,表现了关切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理想。

因王安石“政声卓著”,赴舒州之前,宰相文颜博即评价他“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力荐他至京都任官,王安石以各种理由辞谢。在舒州任职时期,欧阳修等人再次荐其任谏官,王安石还是婉拒。在他看来,“戴盆难与望天兼,自笑虚名亦自嫌,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舒州被召不赴》)他经常骑着毛驴到民间察访,颇得百姓好评。著名画家李公麟为其画了《王安石骑驴图》,成为传世佳作。在舒州期间,王安石勤励政事,修吴塘、筑堤堰,大兴水陆之利,并贷谷物给百姓,定期偿还,薄取利息,解决百姓荒年之饥。后来他调任提点江西刑狱时,舒州百姓涕泣相送。

王安石在舒州仅有短短三年,但他的一生却从此与舒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公元1078年,他受封为舒国公,1086年,又被追封为舒王。古皖大地滋养了这位“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给他以灵性,以睿智,以刚勇。而潜山,也因王安石亲民为政的一串串足迹、因他留下的一篇篇动人诗章而大放光彩。


主办:中国共产党安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安庆市监察委员会
地址:中国安徽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东辅2楼 邮编:246005
    备案号:皖ICP备10006060号-1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2号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